不少人认为不锈钢钢带 “永不生锈”,实则其 “不锈性” 是相对的耐腐蚀特性,而非绝对不生锈。当表面防护机制被破坏或外界条件超出耐受范围时,钢带仍会出现锈蚀,主要原因可从三方面解析。
首先是成分配比与防护膜稳定性的关联。不锈钢钢带能耐腐蚀,核心是铬元素在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铬防护膜。若生产中铬含量未达标准(如低于 10.5%),或因成本控制添加过多碳、硫等杂质,会导致防护膜不均匀、不牢固。例如低铬型号的钢带,在湿度较高的环境中,防护膜易出现微小缝隙,氧气与水分渗入后,便会在基材表面形成锈点。
其次是使用环境的侵蚀作用。若钢带长期处于潮湿且含盐分的环境(如沿海地区的露天存放),或接触酸性、碱性物质(如化工车间的腐蚀性气体、食品加工中的有机酸),这些介质会逐步溶解表面的氧化铬膜。比如用于海鲜运输包装的钢带,海水挥发后的盐分残留会持续破坏防护膜,短期内就可能出现红褐色锈蚀。
最后是加工与储存环节的损伤。钢带在轧制、裁剪过程中,若表面被工具划伤、挤压变形,会导致局部防护膜破损;若加工后未及时清理表面残留的油污、金属碎屑,这些杂质会与空气、水分结合,形成局部腐蚀区。此外,焊接后的钢带热影响区,铬元素易析出形成化合物,导致该区域铬含量降低(即 “贫铬区”),失去防护能力,成为生锈的薄弱点。